2012年宿迁市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时间:2013-07-26????来源: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民营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发展思路,按照“一三六七”战略部署,提振精气神,全力促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截止2012年底,全市私营企业46420户,净增8475户,增长22.3%,注册资本净增171.92亿元,增长19.4%;个体工商户276623户,净增65477户,增长31%,注册资本净增33.72亿元,增长48.2%。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新注册户数增速分别比全省增速高12.7、24.2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5.90亿元、销售收入1339.15亿元、利税153.5亿元、利润105.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37.3%、61.8%、61%,增速分别比全市工业经济高2.1、1.1、14.4、14.2个百分点。
(二)企业规模稳步壮大。全市大中型私营企业143户,比上年净增68户,其中大型企业21户。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54.6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4.5%,比上年增长25.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230户。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净增120户,其中德力化纤、德顺纺织、翔盛粘胶、双星彩塑、绿陵化工、天能电池、斯迪克新材料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
(三)传统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增长42%,高于全市平均4.1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1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其中酿酒食品业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18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1%?;档缱右凳迪止ひ翟黾又?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
(四)新兴产业增长迅速。2012年,我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逐步形成,规模企业发展迅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按照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智能电网等十大新兴产业要求,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销售收入的22.5%,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56.1亿元、57.4亿元,分别占新兴产业的38.5%和14.2%。新兴产业新上项目数量也稳步增长,超亿元新开工项目67个。
(五)高新技术带动力作用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9.76亿元,同比增长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了18.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67.89亿元,增长96.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户、累计达48户,55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新增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09家,总数达到322家。新增67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近40%。新认定企业研发机构358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12个。组织开展“西北院校行”和“东北院校行”活动,全市引进企业“双创”人才152名。
(六)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建立研发机构346个,基本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市企业申请专利3336件,同比增长111.9%,授权1738件,同比增长187.3%,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由2010年的苏北末位跻身到目前的第3位;其中,专利授权量超百件的企业达5家,由2010年的末位提升至苏北第1位、全省第6位。江苏秀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验收,江苏固丰管桩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评“贯标”绩效评价先进单位。新增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示范企业、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五星级数字企业、专精特新产品分别达到12家、14家、60家、4家和7个。全年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件、累计达13件,新增省著名商标13件、省名牌产品18个,增速均居苏北前列。
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政策落实,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进科技企业创新等方面,我市相继出台了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开展“服务企业发展政策宣传月活动”。在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向企业解读政策,深入企业宣传政策,引导企业用好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市“两台一报一网”等新闻媒体开辟政策解读、部门动态、企业典型、网络互动等栏目,全程跟踪报道活动情况,为活动宣传造势、营造氛围。市政府以“宣讲政策、解疑释惑、服务企业、助推发展”为主题,组织经信、发改委等12个部门开展“宿迁市服务企业发展政策宣传月集中宣传咨询活动”,与300多家企业代表现场互动交流,有效放大了政策宣传的影响。为配合“进企业送政策”活动,编印、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0万余份。三是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市委、市政府号召各级组织深入开展“学习沭阳、赶超沭阳”、“学习苏宿工业园区、推进提档升级”和民营经济“学习卢秀强”等活动,全市上下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实施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为加大服务中小企业力度,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组织实施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成立了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市委、市政府相继印发了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中小企业“百企帮扶五个一”、市级领导挂钩帮扶企业等活动通知,专题召开“十大行动”推进会,动员和组织全市上下深入开展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二是市政府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每月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是市政府今年建立的一项新的工作制度,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蓝绍敏每次都要亲自带领市直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最大限度地加强政府和企业的接触,听取企业的所需所求、意见呼声,进一步提高政府针对性服务的效果。企业反映的情况都会被详细记录,具体问题市长逐一交办、限时反馈,宏观问题也都指定有关部门负责深化研究。三是优化窗口服务。市政府在“便民方舟”设立中小企业服务窗口并印发管理意见,以“前台接待受理、后台服务支持”方式,建立由市经信等7个部门及部分服务机构联合共建、联动运作机制,有效提升窗口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市地税局开设小微企业服务窗口,配备专职服务人员,采取“前台咨询受理、后台配套服务”的方式。拓展12366税收服务热线功能,开辟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咨询热线,当场受理当场回复,全年共受理技术、创业、咨询、管理等中小企业纳税咨询服务1.5万余次。
(三)推进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优化金融服务、减轻税费负担、促进设备投资、加快科技创新等十四个方面,为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绩分别给出各种奖励。二是开展提档升级活动。以促进中小企业提档升级为核心,开展“微小企业进规模、规模企业超亿元、亿元企业上台阶”活动,推进“千企升级行动”计划,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在全省率先试点创新券制度。为帮助民营企业应对复杂严峻经济形势,积极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创新券制度。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首期向江苏中科君达等500家企业无偿下发了2500万元的创新券,年底又对七大类96个项目给予1514万元资金奖励,并以科技创新券形式发放,有力调动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四是创新载体和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11月,宿豫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复更名为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我市高新区建设工作零的突破。沭阳县、宿豫区被命名为省创新型试点县区,宿豫区顺河镇被命名为省创新型乡镇。市软件园、沭阳县智能机械科技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科技产业园,泗阳县生态科技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科技创业园,全市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总数达到9个。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大楼装修基本完成,配套建设了专家公寓。截至目前,苏北工研院已与企业合作项目37个,其中16项获省市科技计划支持。南京工业大学(宿迁)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7个研究院正式运转或按照计划进行建设,已经开始发挥服务企业作用。
(四)优化金融服务,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新引进两家金融机构,浦发银行宿迁分行开业运营,填补了我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空白;苏州银行宿迁分行正式挂牌,是苏州银行的首家异地分行。截至2012年末,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2家,保险机构28家,小额贷款公司42家,证券机构4家,期货公司2家,创投机构15家。二是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全市各地、各部门纷纷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和配套扶持政策。其中,市发改委积极争取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5000万元,市级配套出资5000万元,设立了1亿元的市创投引导基金;市工商局帮助中小企业融通资金,股权出质中小企业达181家,出质股权数额45.7亿元、担保债权总额43.1亿元;市科技局实施各类项目23项,获省、市立项支持15项,获批资金500万元。市商务局组织市区100多家次企业申报进口贴息、省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省商务发展专项切块资金等项目,累计争取国家、省两级外贸、外包资金4000余万元。市环保局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环保专项资金,全年为32个项目争取资金1.76亿元。三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市政府组织金融、经信、财政、人行、工商联等部门开展政银企合作,全年举办23次银企洽谈会、项目签约会,落实融资项目3093个,协议贷款374.59亿元。市金融办实施存贷挂钩考核,放大财政资金对贷款的拉动作用,引导银行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02.9亿元,首登千亿元台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民营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民营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需求萎缩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三是大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四是企业自身建设有待加强,部分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产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这些不足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发展中逐步解决。
三、2013年民营经济工作的主要思路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市委工作部署,以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一是建立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领导机构。市政府建立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市领导任组长,各有关单位和部门为成员单位,指定单位负责落实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的各项工作。各县区也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分解落实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目标任务。根据全市目前企业的情况,制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三年发展目标,结合各县区企业发展现状,建立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库,对列入培育库的企业,细化分解年度培育目标任务,并实行领导、部门挂钩联系制度,帮助协调、解决培育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三是优化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环境。为加快企业发展的速度,帮助企业树立发展的信心,要集中工作力量、集聚政策支持、集聚要素保障,创造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土壤、最好的政策、最好的氛围,让企业感到满意、自豪、荣耀,让企业有目标、有动力、有干劲、有信心。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市要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就必须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实施创新券制度。今年将再向企业发放创新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同时,引导企业用好创新券,并组织好创新券兑现工作,确保创新券制度的实施取得应有的成效。二是扩大企业科技政策受惠面??萍颊呤羌だ笠悼萍即葱碌囊桓鲋匾侄?,是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一个重要举措。将组织科技政策集中宣讲和“送政策进企业”等活动,全力推动科技政策落实。三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认真组织好高企申报业务专题培训,开展重点企业一对一帮办服务,组织知名中介机构进行专业化服务,千方百计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的数量,提高申报质量。建立起高企培育的后备库,依条件成熟情况,每年确定重点培育对象,并不断新增入库企业。四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面的同时,注重提高研发机构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建设一批市级示范企业研发机构,为更多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创造条件。
(三)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坚持质量强市,大力推进品牌示范企业建设,争取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坚持推介展销联动、合作配套互动,用好广交会、江苏产品万里行等平台,帮助企业抢市场、争订单,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我市企业之间的产品配套合作,特别是扩大我市名优工业地产品在本市范围内的销售份额,促进产业链延伸发展,助推工业经济提档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千亿计划,创新专项资金引导方式,重点引导优质要素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带动新兴产业整体突破。大力引进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同时以规模扩张、并购重组、资本运作为主要途径,支持双星新材、秀强股份、精科电气、北斗星通等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市场前景的领军企业加快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集聚。一是明确集聚重点。围绕培育宿迁经济开发区光电、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宿城经济开发区智能电网、湖滨新城高性能复合材料、洋河新城生物科技、苏宿工业园区信息技术等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一批在苏北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要求新项目按照产业落户集聚区。严格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对于新引进的项目要求严格按照产业分类落户集聚区,对按照要求落户的项目,给予引进单位奖励;对擅自将项目落户到集聚区之外的,一律不予列入考核。用刚性制约推进集聚区加快发展。三是加大集聚区建设支持力度。在未来几年,给予集聚区更大的资金投入,用于对集聚区功能提升、要素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支持开发区从规模扩张向产业集聚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截止2012年底,全市私营企业46420户,净增8475户,增长22.3%,注册资本净增171.92亿元,增长19.4%;个体工商户276623户,净增65477户,增长31%,注册资本净增33.72亿元,增长48.2%。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新注册户数增速分别比全省增速高12.7、24.2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5.90亿元、销售收入1339.15亿元、利税153.5亿元、利润105.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37.3%、61.8%、61%,增速分别比全市工业经济高2.1、1.1、14.4、14.2个百分点。
(二)企业规模稳步壮大。全市大中型私营企业143户,比上年净增68户,其中大型企业21户。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54.6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4.5%,比上年增长25.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230户。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净增120户,其中德力化纤、德顺纺织、翔盛粘胶、双星彩塑、绿陵化工、天能电池、斯迪克新材料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
(三)传统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增长42%,高于全市平均4.1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1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其中酿酒食品业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18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1%?;档缱右凳迪止ひ翟黾又?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
(四)新兴产业增长迅速。2012年,我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逐步形成,规模企业发展迅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按照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智能电网等十大新兴产业要求,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销售收入的22.5%,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56.1亿元、57.4亿元,分别占新兴产业的38.5%和14.2%。新兴产业新上项目数量也稳步增长,超亿元新开工项目67个。
(五)高新技术带动力作用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9.76亿元,同比增长6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了18.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67.89亿元,增长96.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户、累计达48户,55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新增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09家,总数达到322家。新增67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近40%。新认定企业研发机构358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12个。组织开展“西北院校行”和“东北院校行”活动,全市引进企业“双创”人才152名。
(六)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建立研发机构346个,基本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市企业申请专利3336件,同比增长111.9%,授权1738件,同比增长187.3%,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由2010年的苏北末位跻身到目前的第3位;其中,专利授权量超百件的企业达5家,由2010年的末位提升至苏北第1位、全省第6位。江苏秀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验收,江苏固丰管桩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评“贯标”绩效评价先进单位。新增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示范企业、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五星级数字企业、专精特新产品分别达到12家、14家、60家、4家和7个。全年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件、累计达13件,新增省著名商标13件、省名牌产品18个,增速均居苏北前列。
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政策落实,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进科技企业创新等方面,我市相继出台了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开展“服务企业发展政策宣传月活动”。在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向企业解读政策,深入企业宣传政策,引导企业用好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市“两台一报一网”等新闻媒体开辟政策解读、部门动态、企业典型、网络互动等栏目,全程跟踪报道活动情况,为活动宣传造势、营造氛围。市政府以“宣讲政策、解疑释惑、服务企业、助推发展”为主题,组织经信、发改委等12个部门开展“宿迁市服务企业发展政策宣传月集中宣传咨询活动”,与300多家企业代表现场互动交流,有效放大了政策宣传的影响。为配合“进企业送政策”活动,编印、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0万余份。三是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市委、市政府号召各级组织深入开展“学习沭阳、赶超沭阳”、“学习苏宿工业园区、推进提档升级”和民营经济“学习卢秀强”等活动,全市上下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实施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为加大服务中小企业力度,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组织实施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成立了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市委、市政府相继印发了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中小企业“百企帮扶五个一”、市级领导挂钩帮扶企业等活动通知,专题召开“十大行动”推进会,动员和组织全市上下深入开展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二是市政府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每月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是市政府今年建立的一项新的工作制度,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蓝绍敏每次都要亲自带领市直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最大限度地加强政府和企业的接触,听取企业的所需所求、意见呼声,进一步提高政府针对性服务的效果。企业反映的情况都会被详细记录,具体问题市长逐一交办、限时反馈,宏观问题也都指定有关部门负责深化研究。三是优化窗口服务。市政府在“便民方舟”设立中小企业服务窗口并印发管理意见,以“前台接待受理、后台服务支持”方式,建立由市经信等7个部门及部分服务机构联合共建、联动运作机制,有效提升窗口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市地税局开设小微企业服务窗口,配备专职服务人员,采取“前台咨询受理、后台配套服务”的方式。拓展12366税收服务热线功能,开辟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咨询热线,当场受理当场回复,全年共受理技术、创业、咨询、管理等中小企业纳税咨询服务1.5万余次。
(三)推进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优化金融服务、减轻税费负担、促进设备投资、加快科技创新等十四个方面,为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绩分别给出各种奖励。二是开展提档升级活动。以促进中小企业提档升级为核心,开展“微小企业进规模、规模企业超亿元、亿元企业上台阶”活动,推进“千企升级行动”计划,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在全省率先试点创新券制度。为帮助民营企业应对复杂严峻经济形势,积极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创新券制度。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首期向江苏中科君达等500家企业无偿下发了2500万元的创新券,年底又对七大类96个项目给予1514万元资金奖励,并以科技创新券形式发放,有力调动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四是创新载体和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11月,宿豫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复更名为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我市高新区建设工作零的突破。沭阳县、宿豫区被命名为省创新型试点县区,宿豫区顺河镇被命名为省创新型乡镇。市软件园、沭阳县智能机械科技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科技产业园,泗阳县生态科技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科技创业园,全市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总数达到9个。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大楼装修基本完成,配套建设了专家公寓。截至目前,苏北工研院已与企业合作项目37个,其中16项获省市科技计划支持。南京工业大学(宿迁)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7个研究院正式运转或按照计划进行建设,已经开始发挥服务企业作用。
(四)优化金融服务,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新引进两家金融机构,浦发银行宿迁分行开业运营,填补了我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空白;苏州银行宿迁分行正式挂牌,是苏州银行的首家异地分行。截至2012年末,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2家,保险机构28家,小额贷款公司42家,证券机构4家,期货公司2家,创投机构15家。二是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全市各地、各部门纷纷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和配套扶持政策。其中,市发改委积极争取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5000万元,市级配套出资5000万元,设立了1亿元的市创投引导基金;市工商局帮助中小企业融通资金,股权出质中小企业达181家,出质股权数额45.7亿元、担保债权总额43.1亿元;市科技局实施各类项目23项,获省、市立项支持15项,获批资金500万元。市商务局组织市区100多家次企业申报进口贴息、省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省商务发展专项切块资金等项目,累计争取国家、省两级外贸、外包资金4000余万元。市环保局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环保专项资金,全年为32个项目争取资金1.76亿元。三是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市政府组织金融、经信、财政、人行、工商联等部门开展政银企合作,全年举办23次银企洽谈会、项目签约会,落实融资项目3093个,协议贷款374.59亿元。市金融办实施存贷挂钩考核,放大财政资金对贷款的拉动作用,引导银行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02.9亿元,首登千亿元台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民营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民营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需求萎缩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三是大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四是企业自身建设有待加强,部分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产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这些不足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发展中逐步解决。
三、2013年民营经济工作的主要思路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市委工作部署,以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一是建立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领导机构。市政府建立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市领导任组长,各有关单位和部门为成员单位,指定单位负责落实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的各项工作。各县区也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二是分解落实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目标任务。根据全市目前企业的情况,制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三年发展目标,结合各县区企业发展现状,建立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库,对列入培育库的企业,细化分解年度培育目标任务,并实行领导、部门挂钩联系制度,帮助协调、解决培育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三是优化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环境。为加快企业发展的速度,帮助企业树立发展的信心,要集中工作力量、集聚政策支持、集聚要素保障,创造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土壤、最好的政策、最好的氛围,让企业感到满意、自豪、荣耀,让企业有目标、有动力、有干劲、有信心。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市要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就必须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实施创新券制度。今年将再向企业发放创新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同时,引导企业用好创新券,并组织好创新券兑现工作,确保创新券制度的实施取得应有的成效。二是扩大企业科技政策受惠面??萍颊呤羌だ笠悼萍即葱碌囊桓鲋匾侄?,是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一个重要举措。将组织科技政策集中宣讲和“送政策进企业”等活动,全力推动科技政策落实。三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认真组织好高企申报业务专题培训,开展重点企业一对一帮办服务,组织知名中介机构进行专业化服务,千方百计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的数量,提高申报质量。建立起高企培育的后备库,依条件成熟情况,每年确定重点培育对象,并不断新增入库企业。四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面的同时,注重提高研发机构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建设一批市级示范企业研发机构,为更多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创造条件。
(三)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坚持质量强市,大力推进品牌示范企业建设,争取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坚持推介展销联动、合作配套互动,用好广交会、江苏产品万里行等平台,帮助企业抢市场、争订单,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我市企业之间的产品配套合作,特别是扩大我市名优工业地产品在本市范围内的销售份额,促进产业链延伸发展,助推工业经济提档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千亿计划,创新专项资金引导方式,重点引导优质要素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带动新兴产业整体突破。大力引进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同时以规模扩张、并购重组、资本运作为主要途径,支持双星新材、秀强股份、精科电气、北斗星通等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市场前景的领军企业加快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集聚。一是明确集聚重点。围绕培育宿迁经济开发区光电、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宿城经济开发区智能电网、湖滨新城高性能复合材料、洋河新城生物科技、苏宿工业园区信息技术等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一批在苏北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要求新项目按照产业落户集聚区。严格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对于新引进的项目要求严格按照产业分类落户集聚区,对按照要求落户的项目,给予引进单位奖励;对擅自将项目落户到集聚区之外的,一律不予列入考核。用刚性制约推进集聚区加快发展。三是加大集聚区建设支持力度。在未来几年,给予集聚区更大的资金投入,用于对集聚区功能提升、要素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支持开发区从规模扩张向产业集聚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