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时间:2011-02-28????来源:
——2010年全市开发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开发区坚持以“升档进位”为总抓手,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坚持以“新兴产业”为引领,转变发展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发区经济发展质态明显提升。
一、开发区发展基本情况
1、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今年以来,全市开发区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园区环境,截止12月末,全市开发区已开发面积181.25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扩大了2.4倍。全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0.18亿元,重点投向道路、电力和市政建设工程,标准化厂房、供热、供气工程均有序推进,开发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开发区拥有14个污水处理厂,公交线路26条、422班次,各类学校20所,医院15所,各类物流及配套企业522家,新建公共租赁房屋18.8万平方米。公用配套服务、生活服务等功能都得到明显提升。
2、进区项目成倍增长,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10年,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开展了“百日春潮”、“强攻百日”和“冲刺四季度”等系列活动,全力以赴开展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一是亿元项目数成倍增长。全市开发区新开工项目288家,比上年增长25.2%。其中亿元项目175个,比上年增加78个,是上年同期的1.8倍。二是项目质量明显提升。今年开工建设的“群星高科技”、“斯迪克电子胶粘材料”和“金腾裕工贸”等9个项目计划投资超过10亿元。项目呈现单体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等新特点。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3.90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6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59.2%,比上年同期提升22.9个百分点。
3、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全市开发区生产经营形势良好,产出快速增长。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797.09亿元,比上年增长57.3%。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79.22亿元,占业务总收入的85.2%。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29家,占全市80.1%,比上年增加44家,增长51.8%;亿元企业实现产值362.77亿元,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52.8%,比上年增长83.3%?!暗滤撤闹?、“绿陵化工”和“金鑫轧钢”等5家企业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⑶扑肮毕琢Χ燃哟蟆?010年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79.0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7.51亿元,分别占全市38.4%和41.8%;实现税收收入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占全市46.9%,拉动全市税收增长18.9个百分点。
4、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2010年,全市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4.9%,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市20个百分点以上。一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开发区新兴产业实现销售70.98亿元,占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的10.6%。其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实现50.38亿元,占开发区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71.0%。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6个软件园投产运营企业达24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1倍。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能力增强。2010年全市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87亿元,占全市75.3%。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5个,期末省级以上新产品实有数达到261个,占全市85.6%。各开发区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各类专利技术和新科技成果转化,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5、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资利用水平提高。2010年,全市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0.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4%,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3.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市87.9%,对全市进出口贡献率达77.7%?!暗铝恕薄ⅰ?尤佳手套”和“杰盛手套”等8家企业年进出口额超过20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市开发区新批外资企业55个,其中“瑞声精密电子”和“光大环保”2个项目为新批且当年实际到账外资500万美元以上开工项目。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81.1%;同比增长20.3%,对全市到账外资贡献率达73.5%,较好地拉动了全市外资利用的增长。
6、南北挂钩帮扶,合作共建成果显著。2010年,在苏宿两地共同努力下,南北合作共建成果进一步推进。一是基础配套更加完善。截止12月末,全市6个共建园区累计已开发面积16.48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园区内道路、电力和管网等工程进一步完善。二是项目投入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31个,增长82.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增长1.5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倍。三是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全市共建园区拥有已投产工业企业56家,实现业务总收入5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年销售产值超2000万元企业达25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要素日益趋紧,发展矛盾突出。一是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各开发区规划土地资源有限,已普遍面临土地指标趋紧,不同程度影响了进区项目个数和进度,土地要素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二是金融信贷制约。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融资难,存在贷款额度低、贷款审批手续繁琐和外部信贷环境不成熟等一系列难题。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加大。2010年宿迁市工业用电量48.81亿千瓦时,增长41.0%,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高于苏北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⑶ひ涤玫?8.42亿千瓦时,增长33.5%,高于全省17.5个百分点。随着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全市特别是开发区节能减排形势将更加严峻。
2、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影响企业长足发展。随着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企业数量倍增,企业的用工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本地劳动力大量外出,外地来宿务工者不多,使得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紧缺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节后用工调查显示,企业缺工现象仍较突出。被调查的40家企业中,有4家企业表示现有职工可以满足生产需要,没有太大的招工压力,仅占被调查企业的10%。90%以上的企业反映存在缺工现象。分工种看,一线工人最为紧缺。被调查企业40家企业共反映缺工13680人,其中以一线工人缺口最大,占缺工总数的85%,其次是技术工人,占9.5%,也有少数企业缺少量的管理和营销人员。
3、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受挤压。四季度,工业企业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景气指数为18.00,比三季度回落了14.65点,运行在严重不景气区间;生产成本景气指数仅为41.98,比三季度回落了0.87点,处于较强不景气区间。企业各项经营成本延续了攀升趋势,企业成本压力居高不下,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企业生产发展影响较大。特别是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全年棉花价格持续飙升,一天一个价,一度突破2万元/吨,企业因此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利润空间一再被挤压,纷纷表示成本压力太大。而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也对本地食品加工企业造成一定影响?!奥塘昊ぁ?、“箭鹿”都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多,人均月工资水平也上涨200-300元,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4、投资形势不容乐观,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全市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2.85亿元,同比增长23.6%,增速比往年明显回落。其中开发区完成333.90亿元,增长26.1%,增势趋缓。二是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缺乏,投资进度不快。全市开发区新开工项目283个,同比增长21.0%,比同期增速回落9.1个百分点。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3个,仅占新开工项目数的8.1%;10亿元以上项目8个,仅占新开工项目数的2.8%。新开工企业中,有12家企业属新兴产业企业,仅占4.2%。截止12月末,仅有30%的新开工企业本年投资完成率(本年完成投资额/本年计划投资额)超过60%。
三、几点建议
1、从政策优势转向综合投资环境优势。随着资源和能源紧缺、环保标准提高以及实施更为严格的建设用地管理政策等,开发区依靠减免税收、用地补偿等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的优势将逐步消失,未来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要营造“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优势,各开发区应该提前认识、早做规划,通过做强园区配套、加速产业集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打造良好的综合投资环境优势来吸引投资。
2、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由于本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将成为一种常态。建议相关部门抓住春节时机,做好招工大文章,积极引导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同时继续关注因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承受巨大的发展压力的企业,尤其是食品行业和棉纺行业,目前部分小企业甚至出现停产倒闭现象。建议相关部门深入调研,为企业争取资金扶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3、加速传统产 业改造、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引导我市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改力度,借助科技力量,促进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坚持大项目、新产业战略,调整发展思路,突出招商选资,致力于促进新材料、新能源、光伏发电、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实施引大培强“双向战略”,增强发展后劲。各开发区应坚持对外紧盯“大项目”,对内培育成长性好的企业,引导其做大做强,坚持内外并蓄的“双向战略”。一方面要对照目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着不让狠抓招商引资;另一方面要确定和筛选本地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的企业,加大对其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导这类企业做大做强。要总结和推广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的成功经验,争取培育更多的本土企业成功上市。
5、继续抓好开发区考核,加大发展的鞭策力度。要继续加大对全市开发区(园区)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对现有考核办法及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力争为全市开发区(园区)提供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竞争平台。同时,尽快建立起对特色产业基地(园)的监测与考核,引导各开发区(园区)更好地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高特色产业集聚度、关联度,走好错位发展、差别竞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