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创新高 生活消费亮点多
时间:2011-02-23????来源: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增幅创“十一五”新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亮点较多。
一、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975元,比上年增长15.2%,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一)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随着宏观经济复苏和宿迁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职工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735元,比上年增加609元,增长19.5%,比上年增速提高7.9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53.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6.3%,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在工资性收入中,农民在本乡地域内从业收入932.4元,增长21.0%;乡外县(区)内从业收入239.3元,增长79.5%,因此农民在本县(区)从业收入1172元,增长29.6%,占工资性收入的31.4%,比上年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县外务工收入2422元,增长15.3%,占工资性收入的64.8%,是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县外省内从业收入1814元,增长14.7%;省外从业收入608元,增长17.3%??杉┟窆ぞ鸵敌问埔廊唤虾?,外出务工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二)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平稳。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946元,比上年增加226元,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940元,增长7.9%。一产中,林业收入102元,增长56.3%;渔业收入190元,增长27.3%。以上两项收入对一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4.6%。
家庭经营收入中非农产业纯收入1006元,比上年增加85元,增长9.2%。其中二产收入220元,增长0.3%;三产收入785元,增长12%。非农产业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145元,增长20.7%;批零贸易餐饮业收入467元,增长11.7%。
(三)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高速增长。全年人均财产性收入97元,增长74.7%;人均转移性收入197元,增长26.6%。两项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在财产性收入中,主要是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人均14元,增长21.5%;而转移性收入中,粮食直接补贴收入人均88元,增长37.6%。
二、农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一)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上升,2010年全市农民消费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84元,比上年增长16.3%,比上年增速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居住消费、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分别为704元、233元和77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3.5%、28.1%和28.1%,成为消费亮点。其他消费也不同程度增长。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其他消费分别为2008元、291元、368元、251元和55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3%、12.8%、4.3%、2.4%和25.9%。年度恩格尔系数为42.9%,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显示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在外饮食消费明显增多。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举家在外聚餐以及在酒店宴请客人日益增多,全年人均在外饮食支出564元,比上年增长11.0%;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8.1%,对食品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7%。农民在外饮食消费明显增多,是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住房消费增幅较大。受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带动,农民在购买住房和装修方面的居住类消费人均支出704元,比上年增长23.4%,增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购买住房支出219元,增长266.3%;房屋维修、装修材料支出50元,增长74.7%;建筑、维修房屋雇工工资支出91元,增长27.3%。
(四)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增长较快。近年来家电下乡等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农户家庭的家电拥有量显著提高。全年农民人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232元,比上年增加51元,增长28.1%。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热水器、摩托车、移动电话、彩电等耐用消费品的年末家庭拥有量逐渐增多(见下表)。
年末百户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情况
项目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09年
|
增加量
|
洗衣机
|
台
|
71
|
69
|
2
|
电冰箱
|
台
|
40
|
33
|
7
|
空调机
|
台
|
17
|
10
|
7
|
热水器
|
台
|
44
|
38
|
6
|
摩托车
|
部
|
43
|
41
|
2
|
移动电话
|
部
|
126
|
117
|
9
|
彩色电视机
|
台
|
111
|
105
|
6
|
(五)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大幅增长。随着尊知重教意识增强和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我市农民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快速攀升。全年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774元,比上年增加170元,增长28.1%。主要是教育服务消费人均591元,比上年增长20.4%。此外人均文教娱乐用品消费120元,比上年增长55.2%;人均文体娱乐服务消费63元,比上年增长76.2%。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拉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年综合实力跃上千亿平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5亿元;工业增速领跑全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投资总量突破千亿大关,其中工业投资441.91亿元,增长33.7%;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3亿元,增长25.8%。全市二、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较好的创业环境和较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民增收。
2、高效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市高效农业迅猛发展,主导产业规??焖倮┐螅虿堤厣瓜?,“一环两带”食用菌、三大水禽养殖带、沭阳西北片花木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区)规??焖倮┱牛导鄢潭让飨蕴岣?。同时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泗洪县“宝迪食品工业园”、沭阳县“江苏双汇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一系列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有效吸引了农民创业和农民就业,拉动了农民收入增长。
3、农产品价格较快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2010年,受国家提高粮食最低?;ぜ壅叩拇?,粮食价格增势明显,其中小麦全年平均价上涨5.0%,玉米全年平均价上涨15.6%。此外蔬菜价格全年一直呈增长趋势,平均上涨15.0%。
(二)不利因素
1、受灾害性天气影响,夏粮等农作物减产。受2009年播种偏晚、播后温度偏低和持续低温的影响,2010年我市夏粮单产360公斤/亩,比上年减少10公斤/亩,下降2.7%;夏粮总产148.6万吨,比上年减少2.6万吨,下降1.7%。经济作物中油料、棉花也不同程度减产。
2、生猪价格波动,效益增长乏力。据调查,全市生猪市场不稳定,生猪疾病不时发生,明显降低了养殖效益,影响了扩大养殖规模的积极性。2010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61.27万头,比上年增长4.2%;全年生猪出栏253.97万头,比上年增长5.2%。生猪效益增长乏力,导致农林牧业增收趋缓,全年人均牧业收入仅212元,同比增长4.6%,低于纯收入增速10.6个百分点。
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给农民工更好的待遇和保障。要破解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技能培训是关键。然而光靠社会上零散的培训机构是不够的,政府要加大对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针对本地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订单式培训和对口式培训。此外,目前“80后”、“90后”已经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力,他们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要求普遍较高,需要提高农民工的待遇,解决户口迁移、申请廉租房、申请低保等一系列问题,让农民工成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鼓励发展“创业”经济,扶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加强政府的统筹引导,通过减免税费、提供信息、小额免息或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简化贷款手续,降低信贷门槛,尽量减少农民自主创业的阻力,让更多有能力的农民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把农民转变为老板,有效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规?;?。一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要因地制宜,通过政府补贴、入股、经营权转让等方式,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转移到大户或公司,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二要鼓励社会资本及外来资本开发农业,加大引进外来涉农企业力度,实现农业投入市场化;三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比重,提高设施农业产出水平;四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有效的科技服务平台,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业竞争力。
(四)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要不折不扣执行好“一免三补”政策,把国家的各项补贴发到农民手中,切实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要认真落实全面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救助制度,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难”和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要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鼓励贫困农户发展家庭副业,拓宽致富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