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块附近上门-全国楼凤约平台,寻花楼楼凤兼职论坛,一品楼品凤楼网站论坛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关于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建议

时间:2014-01-13????来源:

    近年来,我市通过出台《关于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采取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两访两帮”、地产品配套销售、培育大企业集团等新举措,特别是在全国首创首发科技创新券,率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大提升了服务效能,全市中小企业呈快速健康发展态势。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47家,新增525家,较上年增长26%;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新增个体工商户9万多户,较上年增长33%;新增私营企业1.77万家,较上年增长38%。
    因宏观经济复苏缓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中小企业增速放缓、效益回落,企业经营面临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盈利空间萎缩,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调查显示,我市企业家宏观信心指数有所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普遍对全面深化改革充满信心,但运营、投资信心指数有所回落。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产业层次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条件制约,加之产品议价能力弱,受市场、成本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部分企业主要靠以前的积累艰难维持,期待市场的好转。据回收的286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目前,我市中小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一般在3%—5%之间,部分行业只有1%—3%,38.4%的企业与上年同期相比利润有所下降,12.2%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其中机械、建材等行业产品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较大。
    二是银企信息不对称,融资瓶颈仍然突出。至2013年11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7.93亿元,仅为全市贷款总额的29.8%。从三县两区实地调查的情况看,多数企业资金短缺,70%以上的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借款。究其原因,主要是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不透明、缺乏授信或抵押物,很难贷到款。银行由于对企业实际情况吃不透,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慎贷惜贷现象。即使有银行的贷款授信额度,但在没有贷款规模的情况下,企业拿到的往往是承兑汇票,除了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提前支取还需要向银行贴息,变相加重企业的贷款负担。此外,企业反映担保公司不仅借贷手续繁琐、门槛高,而且手续费较高,经担保后的银行贷款实际利率接近15%,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成本平均也在20%以上。
    三是用工矛盾凸显,影响企业正常运转。通过对食品、纺织、建材、化工、电子和木材加工6个行业的90家企业调查,反映缺工的企业有51家,占56.6%;反映工人流失快的企业有62家,占68.8%;所有企业一致反映用工成本上升,月平均工资同比上涨20%以上的,占调查企业数的55.6%,上涨10%—20%的,占38.8%,上涨10%以下的,占5.6%。其中,纺织服装行业人均年用工成本在4万元左右。用工成本增加主要是社会保险和工资,80%以上的企业认为人工成本占到企业运营成本的40%以上,一些企业陷入“招工不足—开工不足—效益下降—无力招工”的恶性循环。此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的社会保险纠纷案件增长较快,有些企业存在务工人员过度维权现象,使得企业的诉讼费、赔偿金等用工风险成本有所增加。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着眼长远,坚定企业家发展信心
    研究制定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家群体的培养和扶持。既要鼓励企业家发展生产,扩大经营,又要突出对企业家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增强企业家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研究制定中小微企业创业服务专项补贴政策,通过向中介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中小微企业社会化创业培训服务。进一步梳理涉及增加企业负担的地方性政策,及时废止或减免。
    二、着眼创新,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
    加强监管,严格控制承兑汇票的发放规模,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严格控制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尽量缩短放贷时限,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措施落到实处。建设好、使用好已有的银企合作平台,赋予行业商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更多的评估推荐和项目监管职能,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新方式。把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建设作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充分发挥系统在为金融机构寻找目标客户、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着眼实效,切实破解用工难题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人力资源公司,搭建人力资源供求平台,促进供求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对接,提高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效能?;计笠到屑际醺脑欤律璞?、改进工艺流程,通过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来减轻企业发展对普通低技能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定期梳理汇总企业用工需求,通过网站、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发布招工信息,分工种、分行业、分区域、分层次,集中组织各类专场招聘活动,切实满足企业用工需求。